智慧農業加持漢中“魚米之鄉”
發表日期:2022-05-12 來源: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:29030次
地處秦巴山區的漢中滿眼青綠,稻田池水成片相連,一臺臺插秧機有條不紊地忙碌著,田間地頭架設的傳感器實時記錄著光照、水溫、土壤和害蟲情況。
“這是我們去年引進的物聯網云平臺技術,水稻從種到收,全程監管,生態變好了,成本降低了,稻子的品質也上去了!”漢中城固縣龍頭鎮黨委書記周茂來告訴記者。
近年來,城固縣龍頭鎮在種稻子這件事上下足了功夫。作為傳統糧油大鎮,龍頭鎮擁有水田3.2萬余畝。隨著村鎮老齡化加劇,種糧效益逐年下降。2018年,龍頭鎮開始探索稻漁綜合種養模式,一水兩用,一田雙收。
“稻漁田比傳統稻田效益提高了3到5倍,如今,我們已經實現了畝產百斤魚、千斤糧、萬元錢的美好目標,有機稻米比普通稻米的價格平均每斤高出8元左右,老百姓成了最大受益者。”周茂來說。
從2018年至今,龍頭鎮的稻漁田已由原來的50多畝增長到5086畝,占全縣總量的60%,并由原來單一的稻魚、稻鴨發展到目前的稻蟹、稻鰍、稻鱉、稻蝦和荷魚等多種模式。
來到稻漁種養基地的大數據中心,各類信息實時顯示在正中央的彩色大屏上。“這就是我們的數字智慧系統,每塊稻漁田什么時候該換水、什么時候該增氧,我們都會及時與養殖戶溝通,他們再也不用天天去地里盯著了。”周茂來指著屏幕介紹。
據周茂來介紹,今年2月份,他們給所有的稻秧、魚苗錄入產品二維碼,將詳細種植過程記錄在內。到了9月份,客戶收到產品。產品是否施打農藥、何時采收等問題,一掃二維碼便可知曉。
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,解決了種植水稻的效益低問題,但是種稻插秧還是個體力活,很多年紀大的農戶只能雇人干活。“一畝田兩個人,一天下來,算上飯錢,成本就要400元。”龍頭鎮養殖大戶王秋林說。
針對農戶的實際困難,龍頭鎮政府經過反復研究和考察,最終從湖南衡陽引來了“金鳳凰”,帶回技術和設備建成全市首個現代化育秧中心,并于2022年3月開始投入使用。
“我們配備了6臺運動式育秧床,24小時不間斷工作,從育秧到烘干只需要25天。培育好的秧苗直接用機器插到田里,每臺插秧機一天可作業40多畝,相當于過去40個人的工作量。”育秧中心負責人張雷說。
“我現在有250畝地,200畝自己搞稻蟹種養,種出來的純生態稻子,拿到市場都是一斤10元左右的好價錢;剩下50畝交給育秧中心,一畝440元的托管費,從育秧到插秧,再到銷售,他們‘一條龍’都包圓了。一年下來,我每畝可以凈賺680多元哩!”王秋林笑著說。來源: 經濟參考報